临潭红堡子:洮州腹地里的六百年光阴叙事
临潭发布
2025年09月07日 11:30 甘肃
临潭红堡子:洮州腹地里的六百年光阴叙事
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,主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历时最长、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。仅在洪武年间,移民高达1100万人。我国内地与边疆人口在明代呈现多向流动,经过明代两百多年的发展,各族群生活相互交融、密不可分,形成社会交融发展的新态势,奠定了近现代民族杂居的分布格局。通过大范围的移民,明代确立了多族群分布的新格局,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深度交融与发展。
甘肃省临潭县,古称“洮州”,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沿的咽喉地带。历来是东下三陇,南通益州,北控河湟、西蔽河源的交通枢纽。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天然地给各民族群众往来迁徙、接触交流以及民间贸易创造了便利条件。在临潭县流顺镇南侧,一处赭红色夯土古堡静卧于沟川地带,南北狭长的谷地间,流顺河与西坡泉水在此交汇,化作眼前赭红色的古堡轮廓——红堡子自然村。这里承载着明代军屯文化的鲜活记忆,见证着汉藏文明在高原腹地里的交融共生。
天人合一的村落布局
红堡子村域总面积3.5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2760米,年平均气温4℃,无霜期仅56天,却因地处“青藏高原东北边缘、农区牧区结合部”的特殊区位,成为明代屯军戍边的战略要冲。村落坐北朝南,西高东低,牛头山、虎头山左右拱卫,猪尾山与营盘山遥相呼应,形成“两山夹川、两水交汇”的绝佳地势——流顺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,北依“朵山玉笋”(洮州八景之一),南控石门古道,马场沟湾的西坡泉水自西向东汇入,既满足屯田灌溉之需,又构成天然防御屏障。
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的红堡子屯堡,城墙以当地红色黏土夯筑而成,堡门上方的灯山楼坐北朝南,与洮州圣山朵山、营盘山、堡子遗址山坡堡子、迭部石门在同一轴线上,严格遵循子午线朝向,尽显“天人合一”的营建智慧;外部厚重土墙吸纳藏族建筑的防御智慧,内部四合院布局、天井花窗则延续江淮民居的精巧雅致,尽显“外不见木、内不见土”的营造技艺。
军事戍边的历史烙印
明洪武十二年(1379年),洮州十八族叛乱,平西将军沐英率军平定后,昭信校尉刘贵父子奉命留驻,于次年筑堡屯军,因堡体以红土夯筑,得名“红堡子”。朱元璋三道圣旨,成为红堡子最珍贵的历史信物:
?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,朱元璋首道圣旨褒奖刘贵“战攻守御功劳居多”,令其“洮西开占地土,招军守御”,奠定军屯根基;
? 洪武二十六年,第二道圣旨准刘贵之子刘顺袭职,赐地名“刘顺川”,特许“招军开耕田地,设安军余”;
? 明英宗正统五年(1440年),第三道圣旨诫勉刘顺之子刘聚“忠以立身,仁以抚众”“防奸御侮,机无暇时”,体现明代边疆治理的深远考量。
三道圣旨原件现藏于刘氏民居,绢帛之上朱砂字迹虽已斑驳,却清晰记录着一个军屯家族与边疆的六百年羁绊。作为洮州卫的“卫星堡”,红堡子与周边堡寨形成“互为犄角、层叠防御”的军事网络,堡内曾设粮仓、兵器库,堡外护城河遗迹犹存,这种“寓兵于农”的模式,不仅巩固边防,更将江淮地区的农耕技术、建筑技艺、民俗文化带入高原,催生独特的屯堡文化体系。
多元交融的文化基因
穿行红堡子的街巷,时光在此呈现奇妙的叠影。175户人家的院落里,以刘、俞、殷等军屯后裔为主,却在生活中演绎着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文化交响:民居布局遵循汉族四合院规制,却采用藏族平顶屋面,四合院的天井中架着藏族晾晒青稞的木架,门楣砖雕“福”字与窗棂藏式吉祥纹相映成趣;饮食习惯保留“粉汤”“馓子”,亦融入小麦青稞面食与酥油茶、糌粑;村中“青苗会”组织,既行汉地农耕祭祀,又敬藏传山神,祈愿与藏区煨桑的烟雾共同升腾,田间竖立的嘛呢旗绣有“五谷丰登”汉字,成为独特风景;端午时节,艾草挂门与“十八龙神舞”交织,将中原民俗与多民族信仰酿成独特的节庆酒浆。
2022年建成的红堡子乡村记忆博物馆,七个展厅各具特色:村史馆以沙盘复原古堡从明代军屯到现代村落的演进;古籍文献厅陈列三道圣旨复刻件及刘氏家谱,“招军守御”“世袭罔替”的祖训赫然在目;历史文物厅中,元代萨迦派寺院的青铜法器与明代屯军铁剑并置,诉说从吐蕃辖地到军屯重镇的跨越;时代怀旧厅复原二十世纪农家灶房,土灶台、木风箱、青稞酒坛,重现高原农耕生活图景,让参观者触摸到时光的温度;最特别的是洮绣传习所,绣娘们以藏汉双语交流针法,将虎头山、流顺河等本土元素融入绣品,形成“陇上江淮”特色手作,成为文化互鉴的生动注脚。
传统村落的振兴之路
踏过600年前的青石板路,军屯将士在此“筑堡固边、招军开耕”;六百年后,村民在这片土地上“耕读传家、文旅兴业”。当军屯的号角化作炊烟,当夯土的堡墙长出新绿,文化的根脉早已深深扎进高原沃土,在传承与创新中,续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永恒篇章。
红堡子村依托“中国传统村落”品牌,探索文化振兴路径。刘氏民居被改造成“军屯民宿”,游客可身着明代戎装,在灯山楼体验射箭传令,灯山楼设观景台,登临俯瞰梯田层叠、药田连片的生态画卷——全村2800亩耕地中,当归、党参、黄芪等中药材种植占比达40%,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;大学生村官开发“三道圣旨”文创,让历史符号走进现代生活。村内修复明代老油坊、水磨遗址,古法榨油技艺传承人余师傅,在大明老油坊复原千斤油松木撞击榨油场景,吸引游客体验古法榨油的木楔撞击、水磨舂米的水流韵律,让《天工开物》中的场景再现。
2023年,全村接待游客3.2万人次,文化赋能产业,旅游反哺保护。一位九十多岁的当地老人感慨:“过去靠天吃饭,如今靠文化吃饭,老堡子活出了新气象。”村集体将部分收入用于古堡修缮,完成红堡子城墙体加固、刘氏民居彩绘修复,建立“传统建筑保护档案”,确保“修旧如旧”。当风穿过堡门,带来的不只是高原的清凉,还有六百年未曾断绝的屯戍长歌,在洮州大地久久回荡。
临潭红堡子的发展变迁表明,真正的文化传承,是让历史照进现实,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文明交融创新、相互促进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,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中华文明博大精深。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,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。”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,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。临潭红堡子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生动演绎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,彰显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生动实践。
李紫璇 刘尚贵
(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(2024YB022)的阶段性成果,西北民族大学校级创新团队项目资助成果)